- 新聞資訊
- 聯系方式
- 地址:
湖北省廣水市應山工業園區騰飛路888號 電話: 0722-6255777 手機: 15327580518(馬經理) 15172777111(羅經理) 傳真:0722-6256556 郵箱:dele@dlfzx.net QQ:
-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視野】臺北的垃圾治理經驗
-
【視野】臺北的垃圾治理經驗? 發布時間:2016-6-21 ??來源:湖北德樂電力科技有限公司?? 人氣值:
導語: 在臺灣,例如連鎖便利商店或大型超市不再提供塑料提袋,顧客若要塑料提袋,須支付1至2元新臺幣購買;持自備杯子到便利商店、連鎖咖啡店購買咖啡,可享2至3元的折扣優惠……如此細水長流,潛移默化,使得環保理念蔚然成風,最后深入人心。。。
如果在臺北,夜里我們經常可以撞見臺北著名旅游景觀——"收垃圾"。
先來看看下面場景
臺北常見生活場景是,家中的爸爸騎著機車,提著垃圾袋,于收垃圾車到達時準時開到指定地點,烏壓壓一大幫人,排著隊,推著車。等待著這垃圾車的到來。看到這些我們是否驚訝于為什么臺灣丟生活垃圾會有這么強大的儀式感。
為什么會有三個長相不一樣的垃圾車開過來?
這三個車的功能是不一樣的,最前面的這個黃色的是垃圾車,因為他可以"變形"所以經常最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后面兩個則是資源回收車,從體量判斷,可能有一個收集有機物會腐爛的,一個是無機物,金屬、玻璃等。
倒垃圾這項全民參與的大規模的準時準點的日常活動一天只會發生兩次,錯過了這個點就會再等一天。無論是在像臺北一樣的都市里。
開發可追蹤垃圾車定位的軟件應用
臺灣的垃圾車可謂是無孔不入,為了給大家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后來臺中市還開發查詢垃圾GPS定位的網站和APP方便居民追蹤垃圾車定位(為了追一輛垃圾車,真是操碎了心)
垃圾費隨袋征收
是馬英九當時擔任臺北市長任內實施的最重要的市政措施之一。他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決心積極推廣這項政策。這項政策的理念,在于使垃圾清理費征收標準更公平,同時鼓勵市民勤作垃圾分類,協助回收再生資源........
此前,臺灣環保署規定垃圾費是隨自來水計算方式來征收,征收便利雖然便利,但是,市民的垃圾量與自來水使用量沒有一定的關聯,收費并不合理。少丟垃圾更不會少收費,無助于市民積極參與資源回收。
新的收費方式,是以市政府環保局設計的專用垃圾袋為計量工具,計算市民應繳垃圾費的金額。專用垃圾袋共有6種規格,每袋價格從新臺幣2元5角到最大的46元不等。專用垃圾袋的售價是收集、清運及處理該型垃圾袋的成本,不包含垃圾袋制作及銷售成本。所以,垃圾量越少,需要使用的垃圾袋越少,需要繳付的垃圾費也就越少。
為了鼓勵市民協助分類可回收資源,只要按照一般類、紙類、舊衣服、干凈的"保麗龍"(泡沫塑料)、干凈的塑料袋及瀝干的廚渣等六大類分裝,可免用專用垃圾袋,交給環保局資源回收車免費清運。大件廢棄物(如家具和電器),可以送到販賣點回收,或打電話與環保局約好上門回收。
垃圾處理一直是世界各大都市最頭痛的問題。在實施垃圾費隨袋征收之前,臺北市每天的家務垃圾將近3000噸,加上工業廢棄物將近3800噸左右。臺灣的城市土地少,且多是山坡地,要找到垃圾填埋場非常不容易。臺北市過去幾個填埋場在馬英九任市長時,有的已經告滿,有的幾年后也要填滿。
臺灣的垃圾
與此相比,是臺北以及臺北各大城市,經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垃圾大戰"、"垃圾圍城"亂象,通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與堅持,今天可以說是垃圾不落地了。臺灣整體上的垃圾回收率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的60%。
目前,臺灣平均每人每日產生的垃圾量僅為0.86公斤
據統計,全臺灣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實行至今,一般廢棄物的垃圾清運量從2000年的787萬噸,下降到2009年的422萬噸,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從 0.982公斤降到0.50公斤,減少達49%。資源回收量也從85.3萬噸,提高到273萬噸,2009年公布的全臺資源回收率已達35.34%。
光是為資源回收、清運而生的從業者就達782家,并創造了2萬個就業機會。臺北市民垃圾費負擔也由1999年的每戶每月144元新臺幣減至51元。更重要的是,新政策培養了市民的自覺意識。
臺灣本來計劃要建36座垃圾焚化廠,最后停建了10座。目前運營的20多座焚化廠,起初都是政府直屬企業,現已基本轉為民營。由于垃圾總量逐年減少,這些焚化廠因"吃不飽"而打開原先的填埋場,焚化以前填埋的垃圾。政府也開始重新規劃這些掩埋場的土地用途。而建在臺北郊區的幾座垃圾焚化廠,除了隨時公布空氣檢測數據接受公眾監督以外,還興建了免費開放的游泳館、兒童游樂場、社區公園等公共設施,補償和服務周邊居民。
近年來,臺灣推動垃圾減量的努力不曾間斷。繼專用垃圾袋政策在臺北市成功實施后,臺灣環保署每隔一年便推出多項垃圾減量計劃,經常與業者討論通過獎勵或有償方式推行實施,由公家單位及學校試行、試辦,取得成功后逐步推廣到商業市場。
原標題:【要聞】臺北的垃圾治理經驗